close

主題: 《跟親愛的說再見》-2011健康好書 悅讀健康

 

  •  

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舉辦的『2011健康好書 悅讀健康』得獎名單!【天下雜誌出版】共13本好書獲獎,其中有九本屬於《健康人生系列》,將陸續推薦給大家:


》中老年健康類:跟親愛的說再見
 

》書摘試閱:親愛的,我不想跟你說再見...
 

因為認真面對死亡,使我們更加珍惜生命,盡心盡力活著。因為在未來的無限的生命裡,我們還會與親愛的再相見。
 

達賴喇嘛說,人生就像讀一本書一樣,也是有盡頭的。一晃眼,我們就會面臨這一天。
 

但隨醫療科技的進步,人可以靠維生機器臥床、甚而意識不清楚很久,病到無法表達心願,是要忍受痛苦積極醫下去、還是支持性緩和醫療直到生命自然結束就好。甚而連家中財務與人際關係協調等事都困難重重,也造成家人當時的為難以及事後的悔恨或罪惡感,多年後仍無法釋懷。
 

有成堆的書籍要你看破生死、活在當下。921大地震、2003年SARS疫病後,人們更加明白「無常」,開始敢開口談「死」,預立生遺囑的觀念總算受到重視,甚至各醫學院也開設死亡教育,生死學赫然躍上檯面,儼然當代顯學。
 

最後的醫療,你簽了沒?
 

一向關心讀者身心靈全方位健康,《康健》編輯群逐一檢視坊間琳瑯滿目的相關書籍後發現,絕大多數仍圍繞在生命哲學、觀念啟發層次上,絕少觸及操作。
 

《康健》決定出版生命實用書,在台灣已稍有基礎的生死無常觀念上,再直接給予建議、提出方法、以及例舉真實生命故事,強調溫馨、實用兩大特點,提供讀者如何讓生命終點前的每一天,都能過得自在又心安。
 

以預立生遺囑來說吧,大多數人不知該如何下筆,甚而還是有很多人不知要及早做準備。
 

《康健》著書作者群搜集各種方法與舉例來教大家。例如資深廣告人孫大偉有個腳本,溫馨且幽默:「我要上身打赤膊、下身要穿全棉的BVD短褲,腳底下要穿登山鞋,因為到了陰曹地府可能要上刀山。」他不忘叮嚀兒子小牛:「以後把我的骨灰撒在拉拉山的神木下當肥料。」
 

如果遺囑是人生最重要的企劃案,就像定期健康檢查一樣,每年翻修一次,你絕不能錯過「關於遺囑,你必須知道的事」這章節。
 

生遺囑還包括醫囑,電影常常上演搶救到最後一刻的驚悚畫面,但不會真實演出細節:把奄奄一息的病人手腳五花大綁、電擊、全身插滿管線,最後弄得肋骨斷裂、牙齒掉落、血流滿地……。但受訪的醫護人員說,這些畫面天天在各醫院上演。
 

隨著醫療科技進步,過多的醫療處置不知是在搶救生命還是延長死亡,愈來愈多人開始思考這議題。「這麼多機器掛在身上,尤其是生命末期的病人身上,這是最好的治療嗎?」台大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柯文哲提出質疑。
 

病人家屬會在慌亂倉皇中做決定,原因之一是沒有預立醫囑,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外科部主任黃勝堅觀察。
 

「好死」,有尊嚴地走完最後一段生命旅程應該是你我心之所想,究竟該如何預立醫囑,用法律保障自己選擇身體如何被處理的權益,就變得很重要。建議你翻閱「最後的醫療」以及「當病人在加護病房時,家屬可以做什麼」這幾章節,作者還貼心提供了幾個表格與意願書,諸如「放棄急救意願書」(DNR)、「不施行心肺復甦術」,何時可考慮簽,簽署時要注意什麼,都一一提出解答,相當值得參考。並且每份都適合讀者放大影印直接使用。
 

終身義工孫越也在書中現身說法,他與妻子在70歲生日那天簽下三份文件: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、預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與預立醫療委任代理人委任書,當做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,且指定女兒為醫療代理人,從此「自在心安,了無牽掛。」
 

因為對最後「病與死」的參透,預做安排與準備,也因而更對如何好好的「活」、活出意義與價值來,產生更積極的想法與作法。
 

孫越長年在安寧病房當義工,也是虔誠的基督徒,即使得了肺腺癌仍豁達過日子,把每一天當做最後一天,不要抱著遺憾結束生命,更多他病後的生命體悟,盡在本書中。
 

同樣得到肺腺癌的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也接受本書專訪,娓娓道來他對死亡的準備。他把癌症當做隨身「小跟班」,深信抗癌最好的治療就是面對它、超越它,而不是被它征服。單主教高齡已87,仍執意善用自己的「剩餘價值」,深入監獄、學校與各機關進行「生命告別」演講,將生命能量發揮到極致,十分感人。
 

伴著愛的淚水告別
 

如何好好告別,不論對生命末期病人或家屬都是重要功課。
 

薇薇夫人的繪畫老師奚淞,剛經歷跟他最親密的三姐過世沒多久,就接受本書專訪,他從佛法來看老病死,談他如何陪伴三姐至生命最後一刻的心路歷程,對正陪伴生命末期的病患家屬應有相當助益。
 

國家文化總會祕書長陳郁秀紅著眼眶回憶八年多前,她與兒女在病床邊說著一個又一個屬於全家美好記憶的生活點滴、共遊經驗,伴著娓娓訴說的故事聲中,她先生、也是前立法委員盧修一面容安詳,平靜離世。
 

透過串串感人實例,《跟親愛的說再見》書中提出許多建議做法,臨終陪伴時「在」比「做」還重要,經驗豐富的心理師建議真正的陪伴應該是順應病人的需求,而唯有多觀察才能知道病人的真正需求。
 

在「最後的照顧與陪伴──抱抱我,好嗎」、「臨終病人的身心靈需求──在失控的身體外找出路」等章節中,具體提出各種做法、說法,陪伴時可以做些什麼?如何觀察?哪些簡單的話語可幫得上忙?什麼話避免說?如何同理臨終病人的身心靈需求?去醫院探望病人時可以做些什麼才不會彼此互望無言?
 

落葉歸根,許多人仍渴望能在自己最熟悉的環境中離去,如果選擇留一口氣回家,最好預做準備才不會手忙腳亂,在「最後的告別」、「當生命漸至終點」篇章中,作者詳細列出各項該做的準備,同時也將臨終症狀、原因與處理原則製好表格,方便讀者閱讀。
 

告別的最後一道程序就是告別式了,本書專訪到大病初癒的聖嚴法師。法鼓山推廣環保自然葬法,去年捐出一塊地做為「台北縣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」,種植各種花卉,不分宗教信仰,都可免費將骨灰放在花草土地間,死後也能與大自然合一,變成美麗的花園。聖嚴法師教我們用另外一種角度重新看待身體,死亡不再是陰森幽暗,而是與天地合而為一。
 

「要想著自己有無限的過去與永遠的未來,這是接受死亡最好的心理準備,」聖嚴法師如是說。
 

如何以最美麗的身影從容步下人生舞台,是智慧也是藝術。
 

》書名:跟親愛的說再見
》作者:王梅、李瑟、林芝安 、張曉卉
》分類:天下觀點系列
》出版社:天下雜誌
》出版日期:2008/04/30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芬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